Category Archives: C_杂记

劫后余生 [zz]

南京大爆炸幸存者的回忆,转载一份

—————–

劫后余生
来源:


葛菁璐的日志


    作为一个亲身经历整个泄露、爆炸并死里逃生的人,我觉得还是要说点什么。(由于日志发表后有同学一直在问当时的具体情况,我已尽己所能把我能回忆起的所有东西都写出来了)

   

早上10点多钟,我们经过土岗附近的时候,闻到了一股恶臭。非常像煤气味,车上的女生几乎都捂住了嘴。在工厂门口狭窄的路段上,因为前面的车抛锚,我们的
公交车被迫停在白色建筑区的门口。附近白色的烟雾一开始并不明显,后来却渐渐弥漫了附近大部分的建筑,包括我们的公交车。我们本来想把车窗打开透气,打开
了又迫不得已关上,因为臭味太重。一开始大家以为前面那辆车只是故障,过一会就会开动,所以司机中途有一段时间熄火等待的。我们被烟雾包围了几分钟,但是
能见度还很好。司机看那辆车老是不动,就又发动了一次车。只听车后面“噗”的一声,大家都吓了一跳。我坐在车的最后一排,坐在我附近的一个女生大叫了一
声:“车屁股冒烟了!”司机见状不妙,打开车门让我们下车。那一瞬间求生的本能让所有的人都拥挤在一起,下车速度反而变慢了。我跳下车后,疯狂地往前跑。
这里补充一点,那条我们被堵的小路上,还有不少居民在张望,他们并没有移动
后面有些人跑了两步脱离了烟雾带就不再跑了,而我因为胆子小,一直往前冲。在我冲到前面一个分叉路口的时候,我凭借本能选择了大路。那是一条比较宽阔的马
路,刚绕过路口(那边有一辆面包车,里面有个男的在睡觉)大概十米多,只听背后一身巨响,工厂爆炸了。我身后是一排楼,虽然阻挡了冲击波,但是我还是踉跄
了几下。爆炸后我更疯狂地往前跑。一直在马路上徘徊,因为没有出租车。出租车到这里都掉头回去了。我越来越慌张,在看到马路上一个浑身是血的民工之后,我
彻底崩溃了,眼泪汹涌而出。一边哭一边跑,我只想快点离开这里。我走了四站,走到迈皋桥,在我走路途中稍微意识清醒点的时候,我回头看了一眼。那是我终身
无法忘记的。一朵巨大的蘑菇云,笔直地冲入云霄。路边全部都是碎玻璃。那里门面房很多,很多居民都站在路上看。我一边走一边哭,路途中还有一个阿姨陪我走
了大概一百米。很感谢她。回家之后,看到网上我坐的那辆公交车,已经烧成了空壳。

    我不管网上说的什么,但是依据我的亲眼所见,那惨烈的情状,绝对不是死亡十几个人,受伤100多个人就可以搪塞过去的。在这里非常非常感谢那位大叫一声的女生,还有那个给我们开车的公交车司机。这是我一生的恩人。

  

我的文笔不好,今天脑子更加不清楚,但是我至少明白,所谓的和谐,如果是建立在虚报死亡人数的基础上,那么我们的政府,根本不配得到人民的拥戴。而健康和
家人的安危,是世界上超越其他任何事物的最宝贵的东西。祝天下每一个好人平安。(校内如果你和谐我会再发的,姐姐我死都经历过了,偶不抖你)

Share

从南京爆炸血库告急想到的

    昨天惊闻南京迈皋桥附近一工厂发生大爆炸,连市中心、河西都有震感,想想也知道这爆炸有多厉害。

    twitter上看到说血库存血不够的消息,果然百合十大也出现了南京血库告急、号召同学们踊跃献血的帖子。不过今天又看到一个新的十大帖“我们的爱心、精神、责任,哪里去? ”,大意是说很多同学声称不愿去献血,觉得这个社会很没爱心。回贴中充满了各种观点的辩论——

    · 支持这位同学,希望大家献血的;
    · 知道血站、医院卖血黑幕的,所以不献血;
    · 认为官方报道才伤300人,不可能缺血的;
    · 号召领导先献血的;
    · 偏题讨论献血对身体有没有害的…

    从我的观点看,事情的真相应该是这样的:
    1、这次爆炸,威力远比报道中的要大——迈皋桥离市中心直线距离8km,一场爆炸,8km之外还有明显的震感,绝对不是小事情;
    2、城市频道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,“果然”被某领导呵斥“谁让你直播的?”之后twitter上有消息说领导正在研究死亡人数;结果据在南京的同事说,9点的新闻报道说死亡12人,10点的新闻变成了死亡10人,很“搞笑”
    3、我还是相信twitter上的消息,死亡至少70多人,受伤5000多人。这么大的伤亡,才会导致血库缺血,才有盐城血站送血来南京这样的事情。

    所以,我觉得,不管怎么样,缺血是现实,大家有机会去献血的还是去献吧,小道消息是缺A型和O型血。

    但是,更重要的在于,在如今的中国,怎么样才能真正做到责任追究?哪个官员该为此负责?是什么样的“统治”才能让如此多的民众不相信政府、拒绝献血?有一个回贴说得很好:
    不要怪回帖的同学不关心死伤者,悲剧已经发生我们当然难过但更多是悲愤,再哀悼再BLESS也无济于事,但是我们的质疑和不断的追问,却能为以后避免类似的杯具再次发生做一点制度性的推进,哪怕是努力也行。

    我突然想起来之前看过的一个关于政治的帖子,说美国的大学生大都很关心政治,不管他是左翼右翼还是自由主义,都会为自己的观点辩论、举行集会、影响决策。在这么一个民主开放的制度下,社会是越来越进步的。
    而我们天朝呢?随便说点话就会被删贴,质疑追问政府会被请喝茶甚至是被请去监狱,即使想在国外的网站上说点大实话也被GFW挡着、国人看不到。想要改变这个制度太难太难了。还有救吗?。。。

Share

南大絮语[zz]

    毕业4年,突然百合上看到一篇写南大的文章,看着蛮有感觉的。
    高中时初到鼓楼,也被南大富有历史的建筑震撼了;后来的百合也是学生时期每天必上的论坛,百合十大现在都有很多同学关注着,包括国外的;鼓楼的学生宿舍也是相当的破旧,大家都有同感。

==============

南大絮语 by yongle1324

    鄙人是学教育学的,一个不尴不尬的专业,在南大可谓之末流了。近年来,一直关注
大学叙事,写了几篇文章,提倡大学叙事研究,因而在行将毕业之际,很有亲自叙叙南大
的愿望。我也总觉得像我这样的,因为读多了“老大学的故事”,并被其中所蕴含的那些
个称之为精神、气象、风格抑或韵味的东西所深深打动过的人,是要该抒发一下自己的情
怀了。

    来南大复试时,我就隐隐觉得这是个“有故事的大学”。平静的金陵苑尽管被喧嚣的
市区包围着,北大楼、大礼堂巍巍的飞檐还是透出了一些历史的印迹。对于一个本科四年
曾缠绵于北方一所建校仅有三十余年历史,建筑布局又是那样千篇一律的大学的学生来说
,与南大的最初接触是美好而又震撼的。如今的我们也可以设想一下,要是没有了金陵苑
的民国风范,南大的给人印象或许就黯淡多了。诸如浦口、仙林那样的校园,放到哪一个
城市中的哪一所大学都算不上是富有感召力的象征。以鄙人的陋见,南大新校区的布局及
建筑甚至比不上本人家乡一所刚刚升本没几年的师范学院的新校区。那也是一种震撼,是
一种现代性的震撼,只是缺少了文化的熏染,显得略略有些单薄了。值得庆幸的是,南大
毕竟保有了金陵大学的建筑和遗风,保有了南大自身的气象。即使到今天,这都还是南大
之所以身为南大的根本所在。尽管无数次的抱怨过南大研究生宿舍的破败不堪,也听到过
一位新来的研究生无法面对此情此景,陡然泪落如雨的故事,我们甚至会以夸张的表情煞
有介事的向别人诉苦:“我估计这是全国最差的研究生宿舍了。”当毕业如期而至的时候
,再是无情的汉子,也不得不暗暗地揣摩一下南大的意味了。

    初来南大报到时,我第一感慨的是宿舍的破败,第二感慨便是那些“老南大人”的溘
然长逝。不知道是不是“老大学”都是这样的景象,南大布告栏里似乎总是少不了一张张
讣告的身影。讣告里的人物往往是德高望重,“有故事”的老先生。八十几岁算是比较小
的,九十几的是为常态,如此之高龄也算是寿终正寝,在我们农村这算是“喜葬”了,后
辈们是不必太过于悲恸的。这其中的人物中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一位便是施士元老先生。施
老生于风雨飘摇的晚清,卒于新鲜的21世纪,虚岁100,可算是阅尽人间沧桑。老先生逝世
后,有媒体报道他的事迹,用了“一生中联结两位伟大女性的人物”的说辞,让人慨叹不
已。这是怎样一位老人呢?!居里夫人唯一的中国弟子,吴健雄女士的老师。这些熠熠生
辉的人物形象无疑都是值得大家去瞻仰的。在这样的心绪中,那些虚虚实实的历史影像也
变得鲜活起来。由于专业的缘故,院里的老师们也会时不时地把那些更老的老先生们的故
事说给我们听。譬如被时人称之为“黄疯子”的黄侃的轶事中有一则是这样的:曾经的中
央大学规定师生进出校门要佩戴校徽,黄侃偏偏不戴。门卫见黄公不戴校徽,要看他的名
片,他脱口而出:“我本人就是名片,你把我拿去吧。”很是争执了一番,后来校长出来
调解、道歉才算了事。另一个学界大儒也颇有风范,此人便是柳诒征。课堂上,激情澎湃
的龚老师便以柳老的“不欺人,不自欺”来告诫我们这些后辈。柳氏是历史学家、古典文
学家、图书馆学家、书法家。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,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,现代儒学宗师
。其学问之深,到了一般人不敢问津的地步。他与南大的渊源颇深,1903就做过两江师范
学堂(南大的前身之一)的教习。1914年复为南高师(亦为南大之前身)历史、国文教授
,后顺延至东南大学,中央大学,期间有过一些波动。柳氏面容清癯,平素长袍马褂、旱
烟袋须臾不离手,一副谦谦君子的样子。抗战胜利后,柳诒征被选为江苏省参议员,每有
关乎民生之事,必有责难。一次,因当时的教育厅长肆意指斥议员,柳诒征应声而起:“
你是我在高等师范时的及门学生,何以这样糊涂,不明白民主精神?你须知道议员是代表
人民行使神圣的任务,你们不过暂时负一时治权责任,应当小心,敬听主人翁代表的意见
。没有民主修养就不配列席会议,就不配做民主国家官吏。”这一声斥责使得“低头菩萨
”变成了“怒目金刚”,那位教育厅长也被训斥得面红耳赤,不知所措,而全场则掌声不
已。还有几则是建国后,匡亚明校长如何延揽当时还“名不正言不顺”的学者程千帆的故
事以及曲校长如何不辞劳苦的为南大争取资源的事迹,想必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,这里不
再赘言。像这样富有神韵的故事,南大还有很多很多,人们只要稍加留意也会俯首皆是。
至于教育家陶行知“千教万教教人求真,千学万学学做真人”的谆谆教导以及老校长郭秉
文对南大“钟山之崇高,大江之雄毅,玄武之深静”的期许恐怕已经渗透到“南大人”的
血液里了吧。

    作古的老先生们的风范固然山高水长,就是现在那些执着于学术的教授们,也还是值
得我们珍视的。如果你认真地听过各系的课,一些教授们的豪言壮语无论如何也会碰触到
你的心灵的。记得一位教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的教授,总能于平淡无奇的宏大叙事中发现
其中的问题,然后便会唾沫四溅地侃侃而谈。我很爱听他讲课,也爱坐在靠近过道的位置
,于是在他临近时,时常会用手遮面,以免唾沫星子蹦到脸上去。呵呵,现在想来,还是
觉得这位教授很有思想,上他的课没白上。除了自己的专业课,我还听过其它院系的课,
也碰到过一些很有个性的教授。有一位非主流教授,学问甚好,讲课甚好,听他的课真真
是一种享受。一般来说,两堂课下来,下面的学生要不会心地笑上个十几次,大概算不上
成功了。我本科没来南大时,就在课堂上看过他的视频,研一时老师又推荐听他的课。于
是博士的课我听了,硕士的课我也听了,觉得受益匪浅,我甚至觉得我之所以想舍弃我的
专业,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这位老师的影响。该教授的学问之道也是迥异于常人的,要不怎
么能在中国人为什么用筷子,中国人为什么这样说话这样日常生活的细节中窥见其中的机
理呢?不知道别的院系的总体氛围如何,我觉得自己所在的学院还算是比较好的,这是我
辗转于岭南某个大学考博,与其相关学院进行对比后得出的结论。考博期间,我在该大学
待了半个月,说实话觉得那边的风气真的不怎么样,南大尚不至于如此。至少,南大的老
师不会高调得分不清东西南北,不会轻易地自诩为“老子天下第一”;至少我在南大还能
听到某某教授会做学问做得太晚,以至于要翻墙入室,某教授凌晨三点就开始一天工作的
说法;至少南大的“官气”算不得过于浓重,还有大批能够保持清晰头脑的人。南大自然
也有些不怎么样的老师,学问不好,讲课不好,甚至也不愿意为学生尽责。鄙人宿舍五个
人,四个专业,三个学院,其中有些学院的某些老师就是颇为典型的“三不老师”。对于
这样的老师,南大管理层的无动于衷也是有的,学生、老师们的怨天尤人也是有的。我想
这是我们每个南大人都要直面的现实境遇。

    在这个“互动的文本交流”蒸蒸日上的信息时代,驰骋纵横于南大上空的校园论坛也
是一个不能不谈的话题。可以这么说,一个不了解南大“小百合”的人,是无法真正地了
解“南大人”的。“小百合”之于南大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?用一位百合前辈的话说,它
是“一个会让人上瘾的bbs ,一个浓缩了整个南大的社区,一个可以更贴近同学、老师、
教工之间关系的地方。在这里你可以向校长直接提问获得回复,也可以寻找到你想要的文
献,甚至更快地找到你的校友。论坛就是一个‘浓缩的南大’。”另一位百合前辈的话也
是颇有代表性的:“有时候就觉得校园BBS就和周围的环境一样,似乎熟视无睹,但又离不
了。”是啊,这就是小百合的力量了。我觉得如果真有所谓的大学文化的话,小百合当是
南大校园文化的一大载体。不论那些灌水的帖子是如何消磨时光,那些精心炼制的坑是如
何诱大家上钩的,当早晨的太阳还没升起时,南大人依然会乐此不疲的制造一个又一个的
五味杂陈的百合话题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学术科研,体育娱乐,乡情校谊,感性休闲..
….这么多板块林林总总地交织在一起,真是一派五彩斑斓的景象。至于那个如梦幻般的
“百合十大”,永远会吸引大多数人的目光。即使是平日里忙得很的老师们也会时不时的
瞅上几眼。要是你觉得你的老师不怎么关注百合十大,你的观念也许就out了,我可是被自
己的导师狠狠地诧异了一次。南大的小百合永远是一言难尽的,当你自以为它只是娱乐大
众时,它又在那里有板有眼的讨论学术问题;当你自以为新结识的版友是温文尔雅的男士
时,也许转眼间便变成了快言快语的女生;当你自诩为“很遥远的前辈”,理所当然地享
受菜鸟们的膜拜时,一位更“遥远的前辈”出现在你的面前……今天的小百合俨然成了
南大人沟通、交流的桥梁,我不敢说南大的宅男宅女们,心无旁骛,惟百合是从,但它日
后一定成为诸位挥之不去的记忆。百合上每天都在演绎着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,这样的悲
欢离合讲出来便是百合故事了。不论它是猥琐的还是高尚的,戏谑地还是严肃的,圆滑的
抑或是纯情的……我总觉得它是生命的执着与呐喊。更何况,百合自身也有自己的故事
,自己的足迹。据说小百合的出现和一段爱情有关,又据说有一段时间百合哑然无声了,
而校园网外悄然生出来一丛美丽的“野百合”。不论事实如何,小百合都已经触及到南大
人的精神根蒂。

    叙述至此,觉得差不多了,忽然想到文中居然只字未提南大南京最长寿老人、世界最
年长教授郑集老先生!郑老先生生于1900年,今年周岁110,虚岁111,可算是南大最老的
老先生了。人说,校有一老,如有一宝,此言不差。郑老先前几年还说要给学生作报告,
108岁的时候出了本新书了呢?!老者老矣,却并无丝毫懈怠之感;少者少矣,南大的90后
该不算少了吧。惟愿吾等后辈能够稍稍承袭老先生们的风格和气象,让南大的弦歌响彻云
霄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于2010年6月21日晚南园七舍

Share

整装待发

今天发现和菜头的blog被封了,然后再发现Live Space也被封了,无语,GFW想干嘛呢?
既然这样,在这里先翻墙纪念一下吧——
整装待发,明天去东北玩~ 哈尔滨、雪乡、长白山,第一次长达9天的行程,会有新的发现吧,嗯:)
Share

《30而励》

    曾经看过一段芮成钢的采访,当时就很佩服他,他的英语、他的气质让人震撼,也让我对央视的记者的印象大为改观。前段时间看到他出的一本书《30而励》,作为奔3的男人,对此当然很感兴趣,想知道这个有着精彩生活的男人的内心想法是怎样的。

    这本书主要分两部分(虽然目录把它们分成了三部分),前半部分是他自己一些想法写成的文字,包括东西方文化的交融、金融危机带来的思考,后半部分是他采访各国政要时的对话+他采访时的心理和评价。

    前半部分,一方面是“当东方遇到西方”,关于东西方文化碰撞在一起时我们应该有的思考,关于大国心态、自信,关于教育和不同文化的特点,他都有着清晰的思考,有些方面也蛮得我心,比如“对共性和差异的坦然对待”产生的自信,对不同文化的包容。他最后提出来的“当有意思的人,做有意思的事”,这里面的“有意思”是指英语语境里的interesting, 这也是我喜欢的。总得来说不错,只是某些话语中还是能感觉到作为一个央视的记者,有些想法仍然有些局限性,或者说太“主旋律”了。也许这也不能怪他,在中国的教育和他所处的环境下,这也很正常了吧。
    前半部分的另一方面是“金融危机带来的思考”,这个我个人觉得,他的想法还是单纯了。只是把金融危机归结为监管的缺失和人性的贪婪与恐惧,我不相信,我宁愿相信这是某些人想让大众知道的“原因”,而不是真正root cause。当然对金融危机的讨论还没完也不会完,看看芮的思考,也只是一种观点,一种想法罢了。我们可以思考得更多。

    后半部分,是对各个名人、政要的采访,采访之前或者中间会有芮成钢自己的计划、想法以及评价,相当不错。以前我们看采访,只是看到表面上记者问,被采访对象答,看到的听到的只是一些词句而已,看这书,可以感觉到记者和对方的思路,对他们的对话理解得更深;而且,看了他们的回答,更能感叹于那些政要、名人之所以能成为这样的人的原因。具体也不太好描述,总之,看了这一段段采访和思维的引导之后,感觉相当精彩。只是,有一点想说的是,这部分书里起名“影响世界的对话”,这个就有点扯了,不知道是芮自己的炫耀呢还是书商的包装。。。

    摘抄一点作者的自序,也给自己:
    我们今天的所思所想,决定着未来世界眼中的中国形象。
    世界绝不是平的,平的世界里必然有中心,任何一点都可以是中心,也都可以不是中心。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。
    强大,靠的是实力,伟大,靠的是胸怀。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是如此。
    Life begins at thirty, 三十,而励。

Share